国家足球队是中国体育的重要象征之一,但在球迷心中却常常停留在“期待”和“失望”的交替循环中。最近,国足连续输给叙利亚和伊朗,更是引发了舆论的强烈不满。而这股不满之下,不少人开始质疑国足的招人标准:为何球队待遇凝重,却难以吸引人才?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

“找人”难度不低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看一看国足目前的人员状况。首先,在前锋和中场位置,国足的现任球员大多数身兼多职,难以带头攻城拔寨。比如说武磊、郜林等人,常在俱乐部踢边锋或边前卫。这与此前的高洪波对位置要求更为严格的实际有所不同,也使得球队的建设变得更为困难。

其次,国足球员的水平实在难以让人“一眼找到”。由于缺乏高水平职业比赛平台,许多球员的实际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国足教练组在海量海选数据中选择符合条件的人才,难度不可谓不大。即便是已经成绩斐然的队员,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提前退役,如今的于洋、何超、李可等人也都曾经是国足中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国足缺少了这样的“一哥”。

“留人”难度更高

一般而言,足球队考虑怎样吸引人才除了球员的个人素质之外,聘用/培养教练员、场馆设施、恰当的报酬是必要的。国足的待遇实际上已经比其它国家足球队高出不少:全年的薪资不少于350万元,在球队配备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但是,这些待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吸引人。

在培养教练方面,国足开始注重了长期计划。国家队曾邀请邓加和卡马乔等世界级教练历练,希望他们给球队带来新气象,但收效甚微。比如,在卡马乔的带领下,国足曾顽强争夺到了世界杯12强赛的门票。但是,卡马乔的退出使得球队再次陷入低谷,许多在卡马乔手下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也不得不慢慢步入幕后。

在报酬方面,国足的高薪待遇虽然基本上处于同级足球队的中等以上水平,但是相对于世界范围内的顶尖球队而言,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即便有人大有兴趣从事国足职业内部,但是奈何待遇相对偏低,退而选择“回归联赛”的也是不在少数。况且,联赛团队内部的备战和训练也是不逊于国足的,这一点只增加了球员对国家队更深思熟虑的疑虑。

如何破局?

综上,固然有存在种种历史原因,但是国足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不只是技战术不佳和顶尖球员匮乏等方面的问题。

国足在国家队待遇

在保障球员待遇方面,目前的国家队整体薪酬水平已高,但并不是的所有球员都拥有与地位相称的待遇。因此,球队需要考虑在冬训、比赛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球员的文艺体育设施保障。

在球员在场表现方面,要想提升对球员的认识和人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曝光,让球员在比赛后更多地向球迷展示自己的独有风格和特点。

而在招人标准上,国足需要更加注重人才本身的实力,而非拘泥于其俱乐部位置或历史声望。更要注重年轻球员的运用和培养,对国足建设的长远指向和较高口碑的维系也大有裨益。

总之,国足目前的困境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破局后道路仍预期平坦。但透过这些探讨,有关方面不妨给予更多关注和探讨,让国家队更好地发掘和利用人才,打造一个受欢迎的体育赛事。